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时代科技网资讯正文

2014安全金融科技风起青萍之末

2020-05-18 15:57:31  阅读:1613+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intech的八宝粥”(ID:zhouqiwenzhou),作者:Fintech的八宝粥,36氪经授权发布。

金融业古老而又年轻。

三千七百年前,《汉谟拉比法典》中记载了白银和谷物的贷款年化利率。这是已知信史第一部成文民法典,这是关于金融的第一次官方记载。

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金融创新的脉落隐藏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之相伴,货币、债券、保险、股票、基金,甚至未来可期的数字货币……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价值度量。

千百年来,技术进步,一直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有中国人的算盘、富兰克林的印刷机、莫尔斯的电报,更有近半个世纪广泛使用的商用计算机以及移动互联。

近十余年来,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化时代。

时至今日,科技对金融的作用已无可争辩。但是于金融机构的转型呢?

无疑科技是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关键,确未必是关键的问题。

近年来,谈及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必谈平安帝国崛起。

既是帝国崛起,其中必有复杂因素的交错纵横,万千人心的沧海桑田。

2018年年末平安将Logo中的“保险、银行、投资”,改为“金融、科技”。

既是金融科技,其中必有技术,必有金融,更有二者融合。

所以,解码平安,不妨效颦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金融科技为切入,回望2014年的些许人、些许事,以细节之事实,还原历史之真实,以求鉴往知来,让后人顺势趋之、逆势避之。

01

平安 2014

上市公司的年报实则企业的编年史。

管理层致辞更是彰显企业的格局与眼光,折射发展的战略与战术。

不同于招行年报行长致辞的文采斐然、金句频出,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先生的致辞文字很平淡,结构很规范。开篇必有一段提纲挈领,如太史公曰,道尽俯仰之间、悲喜之中的那一年。早些年间,那段文字总以平安标志的橙色印刷,颇有几分向阳而生的意味。

上图:2014年平安年报董事长致辞(来自平安年报)

2014年是平安上市的第十年。

十年间,平安总资产复合增长率超过30%,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达24%。这年马先生致辞的题眼是“变与不变”,他说变的是策略和平台,不变的是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信念。

2014年平安的确有变。

当年平安把自身定位从中国领先的个人金融服务集团,转变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从中国到国际,从金融到生活,客户范畴变了,平安的生意边界变了。

此外还有三大变化:

一是战略体系之变,初步形成的“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构成了场景、数据和服务的链接体。

2014年平安互联网总用户规模达1.37亿。“一扇门”是通过“任意门”衔接起丰富的应用场景,“两个聚焦”于资产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大数据挖掘、分析及应用,“四个市场”是资产交易、积分交易、汽车交易以及房产金融市场组成的一站式金融生活服务体系。

二是战术重器之变,陆金所、万里通、一账通、平安好车、平安付新一代支付系统等构筑起未来扩张的增长极。

2014年平安主要互联网金融业务均成规模。陆金所用户超500万,交易规模跃居中国市场第一;万里通用户超7,000万,全年发放积分19.59亿元,线上线下合作商户数超过50万家,交易规模近50亿元;壹账通用户数达4,036万;平安好车成为中国最大C2B汽车交易平台;平安付新一代支付系统已搭建完成,为互联网金融布局提供核心支付平台。

三是经营版图之变,客户迁徙效果显著,交叉销售水平提升,综合金融版图呼之欲出。

平安建立了综合金融产品视图和客户大数据分析平台,完成集团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全景图规划,发展创新性综合金融组合产品及服务,推进客户迁徙,完善交叉销售。核心金融业务方面,2014年平安累计迁徙客户约702万人次,集团内各子公司合计新增客户量中26%来自客户迁徙。从互联网金融迁徙到核心金融业务的新客户超过120万。

2014年战略版图、战术重器、经营版图之变载明于年报。还有一些变化未明载于年报,却在时光中光芒渐显。

2014年元旦,马明哲面向全体员工的致辞标题为“科技,让综合金融更精彩”。此前一年,马的新春讲话标题是“科技,引领平安综合金融”。不变的题眼,变化的语气,从“引领”的召唤到“让…更精彩”的笃定,平安金融科技帝国的崛起已从愿景走向实施。

2014年1月,陈心颖任平安银行董事。这是2013年加入平安后她的第三个职位。2013年1月,陈出任平安首席信息执行官和平安科技董事长兼CEO,同年12月出任平安首席运营官。职位提升是企业对个人能力的赏识,更是对这位来自麦肯锡的科技管理咨询人才,悄然中带来的前瞻视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不写2013,因为那是起步布局之年。不写2015,因为那是积厚成势之年。

2014,平安金融科技风起青萍之末。

02

马明哲

其实2014的“变”,已伏线在2013年马董事长的年报致辞“太史公曰”中——

“时代的变革势不可挡,变革的时代必然带来波澜壮阔的新旧交替……全力以赴迎接当前现代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革新的巨大挑战,我们将围绕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的主题,坚持传统金融业务和非传统金融业务共同发展。”

2013、2014前后,“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成为平安首要战略,并真正付诸行动。

相对于平安的先知先觉,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也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但真正纳入战略确是2018年前后了。到2018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将数字化置于战略之首,全局发力,力求将数字化基因融入血脉,以期行在当下、赢在未来。

上图:2018年前后国有大行数字化战略(笔者手绘)

作为资深的金融家,又经历过中国南方春天的故事,马明哲的选择当然不是心血来潮。

据公开资料,并纵观2014年前后举措,平安的战略并非“罢黜百家”独尊“科技引领”,其实就是综合金融、场景生态、科技引领的“三位一体”。

其中,综合金融是“道”,场景生态是“术”,科技引领是“器”。彼时综合金融已深耕多年,场景概念尚未大众普及,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易形成价值认同和群体共鸣,所以成为平安战略的slogan。

综合金融才是马先生“第一性原理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实,综合金融一直是平安的战略总纲,但是系统地以科技为抓手始于2010年。2010年,平安制定了“万佛朝宗”计划,要把互联网化同化到了全集团综合金融战略中。

注意,不是运用,是同化。

最开始,“万佛朝宗” 主旨被定为“利用集团力量加快银行业务发展”,即充分发动产险、寿险等原有优势布局的资源,协助拉动银行业务。其实,技术层面就是整合各子公司核心系统,至少在客户感知层面是一个,这和当时银行们干的大集中异曲同工。

很快,马明哲推动了计划升级,原来的称为“小万佛朝宗”,升级后的“大万佛朝宗”主旨进化为零售综合金融策略,关键抓手是以科技的力量推动用户迁移。平安有着诸多金融业务布局,要做的是推动链条低端粘性低、忠诚度不高的用户向高端迁徙,将其转化为价值更高的用户群体。如前所述,2014年年报显示,客户迁移开花结果。

“大万佛朝宗”的各项业务策略被做成了一副扑克牌,如原先的“小万佛朝宗”被命名为“黑桃A”,而平安陆金所则被命名为“红桃A”,金融科技则被命名为“方片K”。

注意,不是所谓的ABCD某项技术,是业务策略。

驱动平安拥抱科技,或许起源于马明哲对数码产品的喜爱,因而对互联网的价值和思维有了较深的理解和预判。

马是个苹果控,尤爱iPad。2010年iPad问世后,他一度频频凌晨给高管们写信,即时分享他对iPad及相关APP的应用心得,并在邮件末尾写到 “我只是跟你们分享,不用回邮件”。在“霸道总裁”的感召下,诸多忠诚于诺基亚的平安高管们都换上了iPhone,用上了iPad。

感性的认知外,是实践中的理性判断。

相信至少三件事触动了马的判断:

首先,是科技让平安稳健前行的几步。如保险电销、网销业务奠定了平安核心保险业务的格局,随后的万里通得以借积分权益形式贯通平安集团各项业务,并与外部合作资源对接。

其次,是投资1号店的杀伐决断。据说当时平安集团投资管理委员会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投资1号店,认为将是亏损的无底洞,但马明哲声称若不通过则将个人投资。日后,沃尔玛拿下控股权,平安大赚特赚。马说 “平安当年1亿不到干的事,沃尔玛花了16亿。”言语中是他对互联网商业模式高价值的确定。

再次,是对集团命运预判的隐忧。一方面,是传统渠道价值的摊薄。马在平安内部曾指出,平安银行实体网点不过数百,而工行布局已过万家,按照传统线下布局方式,实在难以赶超,而科技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如不提前布局线上,一旦政策闸门松动,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此前积累的用户优势,将对金融业传统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013年,阿里、腾讯、平安联合投资的众安保险成立,媒体惊呼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马同槽”。

上图:“三马同槽”示意(笔者手绘)

11月6日,发布会在影片《卧虎藏龙》的夜战鼓声中开场,果然会上三“马”锋芒毕露甚至剑拔弩张。三马在联合成立众安保险的时候,大概谁也没想到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迅速。那时,支付宝刚推出余额宝五个月,微信红包还没上线,平安旗下陆金所的手机客户端也刚上线不足一月。

2014年,众安保险开始盈利,而一般传统保险公司盈利至少要三到五年。其在2013年开业不足两个月的财务年度获得1000万元保费收入,保费规模不大,但如果每单只有几毛钱,可以想象有多少海量客户,并且很多客户集中在淘宝“双十一”当天。

虽然后来众安的故事起伏跌宕,但是众安全面依托科技,“嵌入场景,海量、高频、小额、碎片化”的玩法应对马明哲启示颇深,在后来平安的金融科技发展中都能找到痕迹。

上图:众安金融科技布局示意(笔者手绘)

2014年1月,在一次小型媒体会上,马明哲用“Change or Die”来形容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2014年,马明哲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也知前路漫漫。

所以在当年的年报致辞首段结尾处,他说:“无论前路几何,平安都将永怀创业初始的危机感、紧迫感,激流勇进,矢志不渝。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2014年至今,平安从未提过“转型”,一切仿佛水到渠成,却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在东方式的企业文化中,推动平安数字化转型,终究要诉诸于以马明哲为代表的平安最高层,他们的格局和视野、决断和坚持是所有的起点和不竭的动力。

03

陈心颖

2003年,深圳平安大本营。

平安高管和麦肯锡团队正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在上海张江建立后援中心。当年中国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建立后援的经验,大家都认为非常困难。

那年,26岁的陈心颖以麦肯锡全球董事的角色参与会议,平安是她回亚洲后接手的第一个中国项目。平安此时还只是一家小型保险公司。

最后,马明哲用一句话结束了争论。他说“我请大家来,不是来讨论是否要集中,而是如何集中。”此后,平安开始建设未来转型重要的大后方——平安上海张江后援中心。

陈心颖没想到的是,十年前她对这一工程提供策划;十年后,2013年1月,她接受马明哲的橄榄枝,空降平安科技接过帅印。

1977年出生的陈心颖,新加坡籍华裔。作为学霸,拥有麻省理工大学电器工程和计算机双料硕士,同时拥有经济学学士学位。

接过帅印后,陈的第一项工作是推动平安IT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主动构建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横向科技能力,这成为未来平安金融科技的磐石基座。

陈首战告捷。当年,平安万里通注册用户达4500万;平安好车网正式营业;通过收购启动支付业务,剑指移动互联金融服务平台。此外,推出面向平安全体员工的移动智能办公平台“天下通”。移动办公对企业治理的价值和意义,很多机构要在七年后的庚子春才能感同身受了,这是后话了。

作为成长于麦肯锡的职业经理人,陈已识乾坤大,更知大势将至、未来以来。

她更深的抱负在于“科技赋能金融”,换而言之,如何把一家传统的金融企业转变成金融科技企业。

金融业最大短板是流量和入口单一,特别是保险行业。正因如此,作为一家起步于地方的保险机构,投身数据和流量的竞争也是平安情非得已的选择。

科技赋能金融的关键在于,更多获得C端客户,提高效率以及风险定价能力,以及科技的支持能力。换而言之,普惠是初心,风控是核心,科技是恒心。

为此,2014年前后,根据公开资料,陈开始推动三件事:

一是激励变革开启的用户思维。

陈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科技彻底颠覆平安原有的服务模式,即平安的保险、银行、证券、医疗健康、信托等能做到线上线下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将团队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变成了客户满意度月服务,以及有多少金融客户的转化来自于互联网。以前的金融是先有用户先买产品,后有输出服务。而互联网公司刚好相反,先为用户才是客户。比如你我皆是微信的用户,而为王者荣耀装备买单的才是腾讯的客户。在激励指标的变革下,平安科技通过移动端的免费服务吸引海量客户,如在好医生看诊,在汽车之家选车,然后把这些用户流量变现,成为平安集团的保险、银行、证券的客户。

二是壹账通开辟金融2B2C赛道。

2014年,陈开始策划“壹账通”从内部账户管理系统向开放赋能平台转化。2015年平安金融壹账通成立,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云平台,承载了平安集团金融科技输出的重要责任。

从业务上看,壹账通并不直接服务C端,而是负责对外部机构输出金融科技与业务解决方案。选择进入该赛道,平安看好的是中小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抓住的是2B2C的新机遇。

此外,壹账通早就布局海外,泰国前10大银行中的3家使用了其的风控解决方案,在日本和SBI集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还与韩国三星的SD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展跨境区块链贸易网络。在中国香港,壹账通为香港金管局搭建了区块链贸易联动平台,为12家银行提供服务。所以壹账通还有“区块链概念第一股”的称号。

上图:平安四大“独角兽”示意(笔者手绘)

2019年12月,作为平安孵化的四大金融科技“独角兽”之一,壹账通登陆纽交所。壹账通上市标志着平安在金融科技2B赛道上已抢占先机,拥有了与BATJ(比如阿里云、腾讯云、京东数科)竞争的实力,更拥有着与恒生电子这样深耕金融领域定制化开发企业一决专业雌雄的底气。

中国金融行业科技服务市场规模将实现高达48.7%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从2018年的188亿人民币增至2023年的1369亿人民币。对于中小企业,科技研发与人才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成本,而金融壹账通这样的外部服务商能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金融壹账通的商业模式不同于其他SaaS平台按照系统安装以及方案销售收费,而是确定了基于交易量的分润模式。

截至2019年9月30日,壹账通服务超3700家客户,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2016年,公司的主要客户平均采购1.7个产品,2018年已经增至3个;77%的收入为分润所得;自成立以来帮助金融机构客户完成了1.8万亿元的终端交易。平安集团亦是金融壹账通的重要客户。

三是新技术铸就平安科技板块的行稳致远。

2013年陈心颖接棒时,马明哲对陈心颖提出的要求是,平安科技板块要在2023年,也就是十年之内实现盈利。2018年,陈心颖提前四年完成了这一目标。

作为平安科技板的领头羊,平安科技成立于2010年,2013年以前和很多金融机构的IT研发部门一样,平安科技聚焦综合金融主题,主要是开发一些跨机构、跨产品、跨客群的底层应用平台,和业务部门还是一种来料加工的供需关系。

上图:2013年前平安科技历程碑(来自平安科技官网)

2014年,陈首先选取了平安最急需、技术又相对成熟的大数据,开启了新技术引领创新研发的新纪元。2014年,平安科技大数据突破传统金融模式,大规模获取外部用户数据,支持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此后,生物识别、人工智能成为平安科技的拳头产品,多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9年年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达21,383项,一直处于全球TOP20,位列中国第一,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超过阿里等互联网公司。更重要的是平安的专利不是贴在专利墙上,而是将丰硕的专利成果运用到业务创新之中。

上图:2014年后平安科技历程碑(来自平安科技官网)

新技术发展的背后是平安科技有预见性地构建起的8大研究院(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宏观经济、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生物医药),57个实验室,以年营收1%的科技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由3000人增加到3.5万人(其中平安科技1万人左右,各业务条线IT人员2.5万人左右)。到2019年,四大行中最大的那家科技研发人员也就万人规模。

2016年,平安各IT团队及核心系统迁回业务条线,平安科技也主动“退后一步”,集中精力聚焦新技术创新;2017年,平安科技又“向前一步”开始从服务后台走向前台,并独立运用对外赋能。

七年来陈新颖依托平安科技这个大后方平台,为平安孵化了11家科技公司,其中,陆金所、壹账通、好医生、医保科技已长成行业独角兽。2018年,11家科技公司的营收为90亿美金,占平安集团市值的三分之一。

很难说是平安成就了陈心颖,还是陈心颖的到来,从管理、激励、思维、技术等多个维度,以全新的路径为平安构筑起了金融科技的护城河。

作为女性、外籍人士、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陈心颖在平安成功的职业生涯,也折射出平安企业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除了陈新颖,还有多位外部高管空降平安。特别是麦肯锡,不仅助力平安实现战略构想,还输送了多位高管,包括原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原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罗世礼,原集团副总经理、执行董事顾敏,现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平安金科董事长罗子斌等。

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作为,最终融入平安的基因和血脉,成为平安基业长青的主要的因素。

平安科技声名鹊起后,金融机构观摩拜访团源源不断。据说,某大型机构领导带队拜访后,在被技术能力、创新投入和人员力量震撼之余,感触最深的确是陈心颖女士的激情与活力。

的确,技术会变、市场会变、产品会变,唯有初心不变,方得始终。

2018年12月,平安宣布增设联席首席执行官制度,聘任李源祥、谢永林及陈心颖为联席CEO,分别统筹管理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和科技业务,三人中陈最年轻。最热的新闻媒体报道标题是《中国平安设三位联席CEO ,谁会是马明哲接班人?》

2020年4月,陈心颖获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

04

2014平安外的世界

那一年,平安外的金融科技江湖并不平静。

当年中国最大的科技变数是移动互联。

2009年中国颁发3G牌照,称为3G元年,人们习惯在口袋中,揣上另一个世界。

2013年岁末,工信部发布4G牌照。随时随地、人人上网的时代来临。人们习惯在手机中,包罗物理的一切。

两个月后的春节,微信红包上线,从除夕到初八,国人领了4000多万个红包。那年春节,有150万人用支付宝付打车费,有1000万人用12306购买了春运车票。

手机方寸之间的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成为金融科技的兵家必争之地。

互联网场景生态建设要有四大要素:刚需、高频、低门槛和免费。同时符合四大要素的金融业务场景,只有支付。免费不是说不花一分钱,而是有补贴或折扣。按此逻辑,金融机构最应该、最不能失去的场景是支付。

可惜,2014年传统金融机构移动支付市场无可奈何花落去。

那一年,阿里实现ALL in 无线。

2013年前后,巨头集体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社交从来是互联网的入口,最后社交基因强大的腾讯,通过微信拿到通往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一张门票。2013年,淘宝PC版虽仍雄霸江湖,但阿里在移动电商的“核心实力”也出现了被对手侵蚀的迹象。当年10月阿里提出All in无线,

挂帅出征的就是时年28岁、上月桃花漫天的蒋凡。最终手机淘宝应运而生。到2015年,手机淘宝成交额占比超50%,移动端月活到2.89亿人,此后手机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与之相伴,支付宝的买单、二维码支付以及余额宝带动的综合理财开始全民普及。手机淘宝的成功使阿里在PC时代的霸主地位,得以在移动的时代延伸,更开拓了金融科技的新蓝海。

那一年,腾讯的微信红包。

马云成为马云后,焦虑的事情已不多见。不过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马云紧急召回正在休假的公司高管。时任CEO陆兆禧和COO张勇订下了最近的航班。马云特别助理吴泳铭和家人远在夏威夷,没有订到航班的他,直接包下了一架飞机。原因是这个春节,微信凭借“红包”的功能,让超过3000万用户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之前,支付宝作为移动的支付金融工具,早已深入人心,而微信在世人眼中只是个能发红包的即时通讯,和金融无甚联系。

2014年春节,腾讯以14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代价,将1岁的微信支付的用户数拉升至1亿。5个月前,成立4年的手机支付宝刚刚达到这个成绩。微信只用一周,超越了支付宝十年的苦心经营。

更深远的影响是,经此一战,腾讯意识到,自己手握的巨大流量、能力与资源能够最终靠投资生态,拓展金融科技的市场。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科技从面向C端的服务提供,走向“类开放银行”的B端服务输出。

传统金融机构近两年才跃跃欲试的开放银行,2019年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规划中未曾点明却字字珠玑的开放银行,在2014年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科技头部玩家的必选项。

2019年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借助各行业优质渠道资源打造新型商业范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这为商业银行建设开放银行提供了监管指引。

那一年,二维码支付成定局。

在二维码支付的市场酝酿期,除了阿里、腾讯全力投入外,不少银行尤其是大行也在快速跟进。2014年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当时中信银行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分别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业务。文件一出,中信银行3月14日盘中大跌,一度接近跌停。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等文件称,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支付风险隐患;虚拟信用卡在客户身份识别、信息安全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后,银行们真的停了。但是有人没停,把“主扫”既消费者直接扫商户的码停了,却大力推动商户拿扫码枪去扫消费者付款码的“反扫”。后来没停的那两家几乎瓜分了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停下来的银行虽然一直默默努力,终究难以攻城掠地。

2014,从线上支付入口到二维码支付,银行们被迫放弃了最不应该失去的支付场景。

还是这一年,前面提到 “嵌入场景,海量、高频、小额、碎片化”众安保险首年实现了盈利。

相信这一切,平安、马明哲、陈心颖都看在眼里。

05

海底捞你学不会

平安你也学不会

不就是火锅吗?海底捞成功后,效仿者众多,成功者寥寥。后来出了一本大火的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

不就是金融吗?平安金融科技火了后,战略聚焦金融科技,加大科技资金人员投入,加大研发力度,ABCD+技术上……效仿者种种举措不绝于耳。

哎,海底捞你学不会,平安你也学不会。

也许有点绝对,至少两点“平安之治”很难学会。

第一点,战略的延续和定力。

2008年平安确定了“综合金融,国际领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始终一以贯之地执行。

2008年年报中,平安将其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描述为“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2019年年报中,少了“一个账户”,其他不变,平安的综合金融经营模式依旧描述为“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这是数字化进程中淡化账户,强化用户、客户的结果。

从2008年到2013年,平安在年报中只是强调其中国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地位,直到2014年才明确提出“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2017年加入“科技型”三个字,“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此外,还有两件小事体现平安的战略定力。

一是2013年马明哲请来陈心颖时,做好了科技板块十年战略亏损的准备。这种战略投入的魄力亦是定力。

二是平安从寿险起家,和大健康行业有天然联系,此后任凭技术发展、客户变化、市场增长,平安坚守自己的立业之本,并从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到医疗健康生态圈,通过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积累健康云数据,从而打通医保商保,组成了一条新的健康产业链。马云曾说,中国的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言下之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健康生态市场,会远超阿里所在的新零售和金融领域。单就这条大健康产业链,有很大的可能性再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平安。这种战略路径的环环相扣亦是定力。

十多年来,平安综合金融的方向不移,国际领先的志向不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实际经营中,围绕“综合金融、国际领先”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耐心和高效的战略执行。单此一点,足以笑傲国内诸多企业。

第二点,以客户为中心成林而非木。

平安很少公开讲“以客户为中心”,却在每年的年报中着重介绍客户经营成果。常说文如其人,年报对于上市公司同此理。平安在年报中每年都会披露其客户数量,并从2016年开始为客户画像,并将客户作为集团利润增长核心分析驱动因素。年报中的篇章结构和片言只语,足以说明平安以客户为中心已深入骨髓,以客户经营作为其生存之本。

上图:2016年平安首次客户画像(来自年报)

上图:2019年平安利润增长分析(来自年报)

近年来,平安积极布局“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 五大生态圈,通过生态延展获取增量用户和未来用户。

上图:平安战略概览(来自年报)

平安生态化伊始,就依托平安科技在客户、账户、风控、场景衔接等领域实现底层共享,从而跳出了产生新业务竖井的窠臼。此外,更是将生态化转型类比为“象群效应”,即象群帮助树木传播种子、调控碳结构、平衡植物间对阳光的需求成为森林生态的建设者,目前平安正从生态的共业者向生态的引领者进化升级。

上述两点,单一点已然不易,同时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这里有一点杞人忧天的中国式担忧,两点平安之治的背后是马明哲先生的持续掌舵。后马明哲的时代呢?也许,这就是2018年平安宣布联合CEO后引发热议的原因所在。

有一点,你也许能学会——开放和融合。此招无招胜有招。

除了平安,金融科技也已成为招行的标签。平安和招行都起步于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也影响着她孕育的企业。

2019年招行年报的行长致辞中写到:我们躬逢盛世,躬身入局,像一个懵懂少年,怀着好奇和敬畏之心,努力寻找属于招商银行自己打开数字化大门的那把钥匙——开放与融合……开放与融合的最底层,是文化的蝶变……

对于平安何尝不是。

平安从一家地方保险机构起步,构建综合金融集团是开放与融合;建设五大生态圈是开放与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各项技术综合运用是开放与融合,聘用外籍空降的陈心颖们更是开放与融合。

其实,开放与融合是所有变革与发展的真谛,于国家、于企业、于个人皆是如此。

2012年6月28日清晨,深圳主干道深南大道与红岭路交叉口,竖起了巨幅小平画像。

画像底端是蒸腾红云,一侧引用邓公南巡讲话: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2014到2020,弹指七年间。

我们见证了平安金融科技帝国的崛起,其实她依然在路上。

更多的传统金融机构也奔波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

前路漫漫中,机遇与挑战同在,与其提出再多的slogan,做出再多的分析和判断,不如回望,让历史告诉未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