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时代科技网资讯正文

个人隐私频遭泄露,百度却成了“背锅侠”

2019-08-10 16:22:46  阅读:289522+

  信息爆炸时代,让我们的隐私变的脆弱不堪。骚扰电话作为当下生活中的一大顽疾,早已令大家头疼不已。不知您有没有想过,这些骚扰电话究竟是如何找上门来,并且又是如何对您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的呢?

  近日,新华社记者“卧底”了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地下黑色产业链进行了调查暗访,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

  文章中指出,骚扰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其他公司泄露及员工个人倒卖,与此同时该记者在文章最后指出,企业在百度搜索投放广告,广告中收集用户信息的模式也是一种变向的“信息贩卖”。这一观点,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那么真相又是如何呢?

  正常的商业广告并不等同于“隐私贩卖”

  文章中指出,该记者为印证骚扰公司推销员关于百度贩卖个人信息的说法,以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名义与百度有关方面探讨合作。并将百度的商业“合作”行为认定为贩卖公民个人信息。

  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有人网友在百度尝试搜索英语培训的相关内容,排列在前段的搜索结果中会有明显的广告字样。

  点击一条培训机构的推广链接进入后,是一个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页面。从整个页面上来看,需要访问者主动填写昵称、手机号等信息。点击 “立即报名”后,这些信息便会反馈给该培训机构。结合新华社的报道内容,该记者猜测家长在这样的页面填写信息之后便会造成泄漏。

  显然,用户在点击发送时是知晓自己的信息将反馈给该机构的。那么前文中提到的按人头收费的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只是互联网广告中常见的一种模式。业内将其称之为:CPA(Cost Per Action),即每次行动费用。该模式是指,广告商为广告主提供网络广告位置后,根据每个访问者对该网络广告所采取的行动来进行收费的模式。这里的行动可以是达成一次交易、获得一个注册用户、获取一个用户的互动或者一个用户对该广告的一次点击等。

  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广告领域常见的一种营收模式。该记者在文章中指出的“百度对一条个人信息的标价”,实际上是CPA广告的收费规则体现,只针对广告投放行为,与个人信息无关。

  百度以身作则,仍旧无辜“蒙冤”

  事实上,百度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针对文章涉及到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百度安全近日刚刚作出了专门的回应,百度表示,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属于法律禁止行为,百度坚决抵制这种行为,也绝不会开展此类业务。

  不仅如此,作为广告投放平台,百度也在对投放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面对涉嫌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百度方面积极的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处理。无论是下线“涉嫌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恶意网站、网址,还是加大自身审核力度并向公安部门举报非法网站等措施,都在为用户信息安全而不断努力。

  网络及信息安全,需要在用户、信息平台及有关部门的多方联合下才能获得保障。作为掌握话语权的记者,应当明确过程涉及的概念。商业行为与违法行为万万不可混为一谈。身为记者更不能以偏概全,混淆视听。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