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时代科技网资讯正文

垃圾分类催生创业公司:先行者破产 商业模式未成形

2019-08-02 11:24:18  阅读:4099+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5月,西安一小区的小黄狗设备出现故障。

  这家名为“小黄狗”的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中植系10.5亿元的A轮融资,随后又与深交所两家上市公司鸿特科技和易事特签署8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引来创业板管理部发送关注函。2018年7月,小黄狗与其一致行动人举牌鸿特科技,合计持股超过5%;12月,收购拥有15家智能分拣中心的“笨哥哥”。

  小黄狗的模式是在小区部署设备,通过分类回收,“吃垃圾,返现金”。工商资料显示,成立于2017年8月的小黄狗是派生科技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其希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生活垃圾前端的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以及末端处理,并通过返现奖励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参与。

  在实际运营中,小黄狗选择了招收加盟商的方式。加盟方以每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每年500元租金,并交纳押金5万元,且10台起预订的方式加盟。小黄狗与加盟商五五分成,其官方给出的一年净利润约为1.8万到4.0万。根据鸿特科技此前公告的小黄狗采购合同信息推算,一台回收机的成本约在2万以内。

  2018年4月,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开始投放进入社区。在东莞、广州、深圳等城市率先投放,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在全国30个城市投放6000多组。与传统垃圾箱不同的是,小黄狗回收机的体积庞大,分类也更为详细,对金属、塑料和玻璃有单独的存储空间,同时垃圾箱中央配有一块大的屏幕和用户互动。

  这原本是一个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新型垃圾分类回收产业的样本故事,但是小黄狗却忽略了市场的现状,高估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以及未能形成业务流程闭环。

  按照小黄狗的招商口径,每台设备每天可以获利50元,可实际情况是招商并不理想。据了解,小黄狗“吃垃圾,返现金”的价位往往不及普通垃圾回收者给出的价格。尤其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纸板、纸壳、报纸等纸类垃圾,与“市场价”差距颇大。其中回收报纸的价格甚至不及后者的一半。

  有用户表示,小黄狗回收机中,产品金属、饮料瓶等回收项目总是显示“已满”,缺乏维护,感觉不方便。“小黄狗”的使用者告诉记者,刚开始小区部署的时候,还挺兴奋地参与,但随着时间累积,其所在的小区“小黄狗”已无法使用。

  2019年6月6日,派生科技发布《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中就曾提到,“小黄狗”欠各供应商的货款暂时无法正常支付,且“小黄狗”目前对外应付债务金额较大,如最终无法全部恢复正常经营及支付货款,可能启动破产重整程序。作为压垮小黄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其实际控制人唐军。2019年3月,东莞警方披露,团贷网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立案侦查。同为团贷网负责人的唐军已主动投案。有分析称,小黄狗环保项目涉嫌参与其关联公司团贷网的资本运作。

  8月1日,小黄狗内部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公司破产重整已被法院受理。目前北京70%机柜已经恢复运营,有30%将在接下来几个月陆续恢复。小黄狗未来走向如何,能否从财务泥潭脱身,值得业界持续关注。

  资本躁动

  上海资本现投资热

  北京“收废品的”互联网化

  7月22日,新京报记者在昌平一家小区见到了爱分类的总经理徐源鸿。

  在采访徐源鸿的过程中,一组投资方团队正在这个小区的爱分类回收站点做调查。据记者了解,该团队隶属于一家以股权投资著称的公司。

爱分类的垃圾回收员。新京报实习生 程泽 摄

  徐源鸿告诉新京报记者,2017年后,陆续开始有投资者找到他们想要参与财务投资。2019年,上海市政府力推垃圾分类,来自于上海的资本在今年开始多起来,已经有十几家。

  2018年中获得京东和峰瑞资本投资的奥北环保创始人汪剑超告诉记者,“《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基本一周有三四家投资方找过来。”奥北环保现在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向用户推广分类知识,在回收环节通过多次循环使用的回收袋以及积分奖励体系鼓励用户参与分类回收。

  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分类桶进行最简单的垃圾分类。2008年在陆续调研了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分拣中心和产业园后,徐源鸿决定向北京市商委提交一个建设绿色分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推动行业升级,从而改变人货分离以及露天回收的状况。

  爱分类的前身是徐源鸿父亲的公司,早期发家于亚运村,随着城市外迁,他们的业务覆盖了整个昌平区,并且获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全牌照资质。让徐源鸿记忆深刻的是,那时候与人沟通时,被认为只是“收废品的”。因为早期垃圾回收主要是依靠个人经营,随后由区域乡亲组队,逐步开始体系化和企业化。

  直到2014年,随着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垃圾分类政策开始对产业逐步覆盖。2019年新政策出台,这一行业一下成了香饽饽。

  与父亲的公司不同,挂牌于2017年的爱分类更加互联网化,这得益于徐源鸿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背景。这家脱胎于传统垃圾分类回收企业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大数据平台。目前该平台能监测垃圾分类的各种数据,同时为政府提供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

  新京报记者在昌平东关南里小区看到,爱分类在该小区设立了一家站点,免费向小区居民发放可承重30公斤至40公斤的专用垃圾回收袋,当用户积攒的塑料、玻璃、旧衣物、书纸等可回收物装满这个回收袋后,用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有专门回收员上门回收。

  回收员在预约规定时间内,到达居民家中,对垃圾袋中的垃圾进行称重。并按每公斤0.8元“环保金”的奖励发放到居民微信环保账户里。居民使用该“环保金”在线下合作便利店和线上商城进行消费。有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大概可以拿到价值500元人民币的“环保金”。

  爱分类专用运输车到达分拣中心后,这些生活垃圾被细分为50多个种类。仅塑料制品就被分为十几种。精细分类好的垃圾分别被运往填埋场、焚烧厂和再生加工厂进行处理或再利用。部分垃圾会重新化作塑料、衣物、纸张再度回到循环使用中。

  在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号召下,更多的创业公司涌现出来。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7月1日至29日注册成立的企业达到1004家,已披露的注册资本从1元到3.69亿元不等。还有更多的个人开发者独立开发了应用程序,试图分走一杯羹。记者查询应用商店发现,已有近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上线。

  巨头进入

  分类垃圾桶浅尝辄止

  分拣阶段仍离不开手工

  互联网巨头已经将目光瞄向这一市场。“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不会来做这一行,他们只能做平台,把我们接入”,徐源鸿说,“垃圾分类回收链条长,赚的钱和互联网比起来也不算多”。湿垃圾回收几乎全部是依靠政府补贴获利,而干垃圾的分类回收行业毛利在10%左右,需要凭借市场规模足够大企业才能够生存运转。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搜狗58同城这些互联网公司选择的赛道是目前被验证已经有商业前景的数码回收,对于上万种分类的垃圾回收市场,他们仍只是浅尝辄止。

  阿里巴巴披露了垃圾分类最前端垃圾桶的销售情况。2019年5月,淘宝企业服务平台上“分类垃圾桶”的搜索量大涨3倍多,成交同比大涨超过七成。采购“分类垃圾桶”的企业客户中九成为新用户。到6月,淘宝数据显示垃圾桶销量达到300万件。

  京东也披露了一组数据,京东工业品的垃圾处理类目6月GMV环比增长222%,其中垃圾桶环比增长83%。上海建工、华润置地上海物业公司等多家企业已与京东企业达成业务合作,由京东提供定制的垃圾分类场景化采购。

  分类垃圾桶只是一个前戏,这门产业里真正的商机何在?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从产生垃圾到投放垃圾桶,就完成了整个环节。但在垃圾回收行业的从业者来看,这只是产业链的开始,也被称为“投放”。徐源鸿告诉记者,这个产业链共有四个环节,除了投放之外,还包括分类、运输和处理。爱分类目前涉及这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但主要是做干垃圾,而湿垃圾则由其股东公司承担。但对大多数垃圾分类回收的参与者,他们只是这条产业链的一环或几环。

  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投资的前景难以判断。一位创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开会讨论了3C以外的市场,但没有明确的决定。

  上海电信经过实际调研后发现,居民投放垃圾的行为可追溯,湿垃圾本地处理和干垃圾焚烧质量可以提升。该公司新兴业务运营管理部产品经理翁宇行告诉记者,中国电信运营商作为方案整合和大数据运营方参与,整合智能垃圾回收站和湿垃圾处理设备厂商资源。

  在MWC上海展上,中国电信展示了一个体积庞大的垃圾分类回收箱。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迭代后的第二代产品,因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垃圾的分类。垃圾桶上也增加了显示屏,引入了广告等方式帮助厂商提高收益。翁宇行告诉记者,将尽快完成小区试点,后续准备将分类垃圾大数据对接至市大数据中心,供相关部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管理。项目启动设备投入比较大,我们还在寻求解决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问题。

  徐源鸿告诉记者,他是在2018年开始考虑新技术的应用,也投入了很多的设备研发费用,并已经有计划上线一套具备更加先进且具有自动分拣功能的分选线。“这个行业离不开人,虽然可以机械化,但前段初分拣和类别的分析依然离不开人”。

  在爱分类的分类车间,记者看到了一条由十多个工人组成的流水线,他们每个人负责筛检出4-5类垃圾,成堆的饮料瓶、光碟、纸张等垃圾堆在他们的身后。当堆叠一定程度后,这些垃圾会被分类码放,送到专业车间进行资源化处理。

  技术难题

  消费者端人工智能识别率只有20%至30%

  随着垃圾分类热潮,上百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应用一夜之间上线,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端。这背后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打着人工智能垃圾分类旗号的科技公司。

  在记者随机抽取的30个应用中,有一半的产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是最常见的两种技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或者拍摄物品,由应用反馈垃圾分类的结果。

  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也推出了垃圾识别的应用程序,通过物品的视觉识别做出垃圾分类的判断。一些此前并不涉及垃圾行业的企业如平安、中国电信也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推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人们使用这些应用后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当中的一些真的提高效率了吗?因为无论是语音识别,还是视觉识别,其成功率很低。有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匆忙发布的产品,很多背后数据训练的样本并不足以支持其满足日常使用的准确率,“他们的识别率只有20%~30%”。

  多个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从技术的角度并不难实现,只是因为缺少样本导致识别准确度低,目前用途只能是对用户科普。

  另一种思路是引入视觉识别和其他系统的智能垃圾桶,从客户端进行智能识别。微软的技术专家们期望通过引入视觉、重力、红外等多种类型传感器令垃圾桶实现智能化,由于可以采集数据未来变现可期,所以当前的改造成本就可以被弥补。不过,微软技术专家们的创意需要产业链来落地。

  微软中国区的技术专家在内部孵化活动中也提出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平台和技术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应用科学家林沂蒙和团队通过添加传感器装置对现有垃圾桶进行低成本改造,实现垃圾数据采集,通过云端建立个人信用及奖励机制。同时通过物联网还可以对垃圾桶进行管理,预知垃圾桶的运行状况,提前规划垃圾车的调度以及垃圾桶的维护。

  由于传感器的引入,林沂蒙认为其所在小组的方案具有盈利模式,就是对垃圾识别出的数据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可以识别出某个品牌的垃圾分布和用户使用数据,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与品牌商进行数据上的合作。林沂蒙告诉记者,“垃圾箱以前是黑盒,现在要变成白盒,垃圾要数字化”。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微软新视界创新总监李迎彤则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垃圾桶需要和用户有更多的互动方式,才能吸引用户参与。演示视频显示,垃圾桶的外围将是屏幕,而垃圾桶只有一个孔,但内部会根据不同垃圾旋转相应的内桶。李迎彤称,单个垃圾桶改造的价格并不便宜,但大规模开模后会降低成本。

  不过,也有受访技术专家表示,垃圾桶的内部环境会对视觉识别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垃圾分类阶段,目前已有针对干垃圾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因为仅塑料就有数种不同材料而导致不同的类别。有观点认为,如果上述技术落实到产品端,其技术复杂性会对成本提出过高要求,从而影响市场推广。

  徐源鸿告诉记者,他建议用户只需要将干、湿垃圾分开,后续则交由分类机构处理。所以,在消费者层面,引入人工智能更多只是让用户开始关注垃圾分类。

  产业希望

  企业端现技术萌芽

  商业模式仍待实现闭环

  目前专家们更看好企业端的应用。澎思科技公共安全业务部负责人茹敏告诉记者,垃圾收集分类时,如果可以通过视觉识别出有毒有害垃圾,避免垃圾混杂,这对后期人工处理减少二次伤害有一定的意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检测组组长俞刚也同样看好这一环节的应用,他告诉记者,将AI视觉应用于垃圾分类可以提高效率,但针对不同的场景会有效果上的区分。在垃圾回收站做两次批量分拣,这时AI视觉应用将利于效率的提升。

  数字化的改造已经在部分环节开始。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与瀚蓝环境合作,通过人工智能管理垃圾焚烧炉,7月23日首个项目投入使用。阿里巴巴方面表示,人工智能辅助下,以前操作员4个小时需要操作30次,而现在只需要在收到提醒后人工干预6次即可。

  一个高3米、宽5米的机械臂伸出五只爪子将发酵了5天的垃圾抓取投入1000摄氏度高温的锅炉里。这些垃圾的重量约等于10辆宝马汽车。如今,这个锅炉被装入了人工智能的传感器,经过几次投放后,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识别一抓的燃烧值,从而配合风压风温,保证炉腔内部压强的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延长锅炉的寿命,并且令排放的气体更加环保。

  阿里云工程师张茂灵表示,工程师用3个月时间梳理了大约100个工人老师傅的经验,将之数据化、模型化之后进行生产验证。

  一位业内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在国外垃圾回收的机械化已经很成熟,因为国外人力成本高,所以被大量引入机器,几十万美元一台的机器可以实现10个人左右的效率。也就是徐源鸿的一条产线的人工。不过,该专家表示这其中的应用不仅仅是视觉识别,还要包含多个物联网传感器,比如红外、压力传感器等等,而且这些传感器与负责自动分类抓取的机械臂联动,“这些在国内还没有企业形成已有的商业模式”。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傅建龙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视觉中物体识别的研究方法可以让计算机对物体抽取一个部分进行识别,从而确定物体本身。如果被遮挡的物体露出了相应的识别点,就可以被机器捕捉。此外,新的研究方向将可以从2D向3D进行转化,进行多视角建模,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遮挡问题。

  前述技术专家称,需要产生足够的价值推动也是目前产业进展缓慢的问题所在。改造升级现有的设备使之具备数字化、联网化的功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这种投入在日处理大规模垃圾的回收厂才有可能通过运营回本,甚至盈利。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企业跑通这个商业模式。

  垃圾回收成为智慧城市的一环,已成为多数受访者的共识。海康威视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命题,当前话题更多只是聚焦于居民小区场景下的垃圾分类。茹敏也表示,各个环节有相应地解决方案后,需要将其顺利地串联,这些都做完才能有真正的闭环。这种全产业链的拉动,需要政府的参与。

  新京报记者 梁辰 梁缘 实习生 程泽 翁睿敏 编辑 徐超 校对 范锦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