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时代科技网资讯正文

活在滴滴“阴影”下,嘀嗒拼车还能应该怎样突围?

2017-09-07 06:00:24  阅读:5060+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叶子楣

  钛媒体曾有一个话题标签叫做“在巨头的阴影下”,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现在的出行领域再恰当不过了,2015年不管是专车领域还是拼车、大巴还是代驾领域,都纷纷遭到了滴滴的碾压,资本逼走了考拉班车、爱拼车,竞争让51用车(以下简称“51”)和天天用车“销声”但还未匿迹。

  比起去年拼车领域的火爆,今年嘀嗒拼车的日子显然更好过一些,因为,这个市场上如今真正存活的,只剩下他们和滴滴两家。并且,从嘀嗒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似乎活的“还不错”:今年春节的顺风车返乡活动中,嘀嗒所公布的订单量甚至超越了滴滴顺风车。

  关于嘀嗒拼车,钛媒体此前进行过不少的报道,从2014年这家公司成立到如今的新版本4.0上线,不难看出的是,“工具+社交”的属性是其一直在坚守的路径,而嘀嗒拼车的创始人宋中杰也认为,正是因为其团队对拼车社交本质的把握才促使了其成为唯一“跑”出来的团队。

  拼车是非效率驱动的出行形态,“人情味”最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即时出行的用户,那么你使用嘀嗒的感受一定是比较差的。”宋中杰表示,不管是滴滴顺风车还是嘀嗒,拼车从来都是一个计划性出行的行为,鉴于顺风车的发生场景多集中于上下班,因此,车主也多是提前预约完成的,尽管他们同样支持“随时可走”的选项。

  宋中杰的逻辑在于,相比较滴滴、Uber这种“移动互联网下的出租车公司”所提供的专业付费服务而言,拼车更符合共享经济的逻辑,其车主大多并不为谋利或谋生,并不会时时刻刻守着接单,对效率有要求的乘客会率先选择专车或快车,因此这一定是一件非效率驱动的事情,而邻里、陌生人之间的“人情味”更值得强调。

  但其实不管是滴滴顺风车还是51、天天用车,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拼车的社交属性,比如,显示车主和乘客的兴趣爱好、鼓励乘客坐前排易交谈,然而遗憾的是,后两者并没有因此而做好产品,那么对于拼车市场而言,社交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对于这一现象宋中杰解释道,创业公司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做不同的事情。在初期的时候,出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把出行工具本身做到及格,才有机会再去做社交属性。“如果刚开始的时候连一个最简单的规模都没有形成的时候,强调社区是一定做不好的,等到了一定的规模,你出行及格了,你会发现你的核心用户群体对这方面的需求就开始变强。”

  不管是滴滴、Uber还是嘀嗒,从任何平台本身来讲,都是把供给和需求两端进行平衡。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一切设想都是百搭。

  从出行工具到出行社区,沉淀用户关系能帮助嘀嗒“突围”吗?

  尽管市面上的数据统计并未能给出详尽的滴滴顺风车业务和嘀嗒拼车的市场格局,但嘀嗒方面还是引用了不少数据来“论证”其在拼车市场的重要地位。

  比如,嘀嗒在所有出行类App中排名第三,专业拼车类排名第一;比如,嘀嗒在今年3月份的人均月度使用时长超过滴滴出行;再比如,嘀嗒拼车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45个城市,有4000万的用户,700万的车主,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00多万。

  且不论数据的真实性,从表面上看说突围似乎有些不准确,但事实是,嘀嗒仍需要奋力竞争才能彻底走出滴滴的“阴影”。而宋中杰找到的办法就是,将嘀嗒的核心用户的关系链沉淀在这款App中,从出行工具真正的做到出行社区。

  具体在产品上的体现是,在新的版本中,嘀嗒增加了车主和乘客的相互,乘客发布订单时可以@已的司机 ,乘客可以邀请车主接单。另外,嘀嗒还开放了顺路同行圈,用户在等待被接单的同时能够看到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条路线的拼车所有乘客及他们的订单状态,并选择是否加入。

  作出这一系列改变的原因在于,宋中杰发现,嘀嗒正从最初的陌生人拼车走向半熟人社区,“由于拼车场景多发生在上下班,因此观察去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乘客重复搭载比率在15%以上,并且一条线路中,每60个用户会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嘀嗒拼车产品副总裁向钛媒体介绍到,基于这些数据,产品功能的更新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用户的成单率。

  在之后的社区构想中,宋中杰还加入了生活互助、技能交流、兴趣聚会、社群交流等部分,而这些都是滴滴顺风车中所没有的。

  紧咬的“牙齿”放松了,阴影下的创业公司松了口气

  尽管宋中杰不太愿意承认滴滴的竞争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但他表示,去年的补贴大战确实烧的心有余悸。

  钛媒体试图还原拼车市场上发生的这场淘汰赛,在接触天天用车时被对方以“暂时不对媒体发声”为由拒绝了沟通。在51和天天用车的百度贴吧里,仍断断续续有帖子在进行回复,从回帖上来看,去年的烧钱大战是其被淘汰出局的直接原因。

  2015年9月,51用车最先在资金链上出现问题,反刷单机制的误伤更是导致了大批车主的离去。随后,同样“投靠”了百度的天天用车在市场上的声音也相继淡了下去。

  2015年5月,嘀嗒完成了拼车市场上最大的一笔融资——1亿美金的C轮,但如今离嘀嗒的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了近一年,按照去年的烧钱速度来说,这一亿美金似乎远不够花。宋中杰表示,嘀嗒目前仍然没有融资的计划,并且暂时不会站队。“从去年10月起,我们已经开始每个月都有一千多万的广告收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己造血。”

  除此原因之外,还应该感谢的是,滴滴顺风车这个本紧咬不放的牙齿松动了些许,顺风车这些业务对其来说,更像是抢占市场的“狙击业务”。另外一个活在滴滴“阴影”下的创业公司,嗒嗒巴士近期还高调的宣布了进军互联网的计划,表示要在2016年投入39亿元采购3000台电动巴士。

  但对于这些创业公司来说,远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滴滴和Uber的补贴之战还在继续,对于价格敏感型的用户来说,任何一场习以为常的补贴都有可能将他们拉回对手的阵营。(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韩佩)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